日本人快樂的秘訣—魚
時間:2019/10/14 作者:SPRG HealthCare
「保護眼睛,鞏固牙齒…」過去這句魚肝油廣告詞,讓很多人都朗朗上口,吃魚對身體的好處深植我們這一代人心中,你是不是也會在餐桌吃飯的時候,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多吃點魚肉呢?
台灣四面環海,我們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,一年每人平均可以吃下35公斤的海鮮,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在吃下這些魚肉的過程中,你也不知不覺地讓你的情緒更穩定,更快樂。
日本人魚肉攝取與心理健康
跟台灣相比,漁業大國日本,他們每人每年的平均魚肉消費是75公斤,整整高出台灣一倍有餘,有科學家也發現,在盛行食用魚肉的國家,憂鬱症的發生率比其他較少吃魚的國家更低,也因此想探討魚肉的攝取是否跟我們的心情有關,因此他們從1990年開始,追蹤了日本長野縣南佐久郡1181位40到59歲的居民長達25年,研究他們每天吃的魚肉、貝類的攝取量,以及心理健康的關聯性,他們發現,平均每日攝取111克魚肉的人,比每日攝取57克的人,憂鬱傾向的發生率低了56%。
研究認為,這種結果可能與魚肉富含的OMEGA-3有關,它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,大量存在於魚貝類之中,除了包含我們常聽到的DHA,它能再細分為EPA、DPA,這兩項被認為特別具有降低憂鬱症發病的功效,所以在平日中對魚肉、魚油的高攝取量,有助於保持我們心理健康。
魚肉攝取建議
不只國外研究,國內衛福部在107年提出的「我的餐盤」中,也建議國人,每餐的飲食在蛋白質攝取上,可以優先考量豆類及魚類,而在地中海飲食法、得舒飲食法的建議上,也是多白肉、避紅肉,可見魚類的攝取對我們的健康而言,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。
而在台灣,要吃魚肉的話,各位照護者們不妨選擇當季的魚類,如10月、11月秋季,可以吃秋刀魚、鯖魚等,不但富含OMEGA-3,按季節選擇魚類也能確保漁業的永續發展,這樣才不怕以後吃不到某些魚類。
另外食藥署也建議,因為考量污染問題,大型魚種盡量要少吃,像是旗魚、鮪魚、油魚這類體型較大的魚,位在較高食物鏈的魚類,因為牠們可能吃進受汙染的小魚,累積生物毒素,最後我們在吃下牠們的同時,也會吃進累積的毒素。
OMEGA-3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成分,必須透過食物攝取才能獲得,因此魚類是一項很好的選擇,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提醒各位照護者們,飲食最重要的還是要均衡不偏廢,魚肉雖然可以帶給身體各項好處,但也不能單吃魚肉而忘記其他種類的食物,適量攝取,才能帶給你自己和家人,一個健康的心情喔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tp2017206